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病毒动力学传染机制,构建了考虑不同时期防控措施影响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阶段式传播模型.依据空间上的严重性将全国划分为三类疫情区,对各疫情区传染人数进行了阶段式模拟.结合上述模拟结果,进一步量化评估了各疫情区所采取的如武汉交通管制、对口支援湖北和小区封闭式管理等措施对抑制病毒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阶段式传播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各疫情区不同时期传染人数的变化特征,政府采取的交通管制和小区封闭式管理等防控措施大幅减少了传染人数,感染人数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有效抑制了COVID-19的大规模扩散.  相似文献   
52.
寄生性病原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逐渐成为危害我国沿海养殖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脊尾白对虾等蟹虾类的致病性病原。为研究血卵涡鞭虫在我国北方的感染、流行情况,2012年7—11月间,作者从山东半岛三疣梭子蟹的主要养殖区域和邻近海域随机采集梭子蟹样品,进行了血淋巴、组织病理、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检测,首次在从胶南和莱州湾养殖区采集的梭子蟹中发现了血卵涡鞭虫感染。在感染血卵涡鞭虫的梭子蟹血淋巴中,共发现了该寄生性病原的四个生活史阶段:丝状滋养体、单细胞滋养体、滋养体聚合体和多核孢子体;该区域发现的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形态上与其他报道Hematodinium spp.类似,与在我国东南沿海报道发现的血卵涡鞭虫有亲密的遗传关系;人工感染实验表明该寄生性虫具感染性并对宿主的主要器官造成显著的病理变化。该研究表明血卵涡鞭虫感染养殖蟹类不仅局限于我国东南沿海,在我国北方的养殖蟹类中也存在;这些养殖区普遍采用的混合养殖模式可能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寄生性病原的传播、扩散,因此其传播扩散方式亟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3.
阿坝州饮水中硒和氟元素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阿坝州四个大骨节病县饮用水中微量元素硒、氟的含量情况,探讨大骨节病与饮用水硒与氟元素的相关关系,为防治大骨节病提供科学依据。采集阿坝州病区与非病区水样,测定其中硒、氟元素含量,并运用SPSS17.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研究表明:阿坝州饮用水中硒、氟元素平均含量为0.47 ug/L~2.32ug/L,0.08 mg/L~0.38 mg/L,病区饮用水中硒、氟与非病区有明显差异(t分别是2.12,3.26,p<0.01),病区硒、氟元素与大骨节患病率之间有明显负相关关系。阿坝州大骨节饮用水中硒元素和氟均与大骨节病有密切关系,建议除进行必需的补硒措施防治大骨病以外,还应该辅助性的增加水氟含量已保证人体需要。  相似文献   
54.
采用抗病性鉴定和田间隔离小区试验病害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抗真菌基因"RC24"的转基因水稻"竹转68"的抗病性和病害发生规律,对"竹转68"田间释放后病害发生的风险进行了初步预测.试验结果表明,"竹转68"对纹枯病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对稻瘟病的抗病性也有显著提高且存在田间抗病性.进一步的田间隔离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竹转68"田间释放后,病害发生轻,表现较好的综合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55.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期导致罕见而致命的肝病即人类的泡型包虫病(HAE)。绦虫在狐狸(或狗类)与一些小型哺乳类动物之间以寄生虫-寄主的方式进行循环传播。中国中部一些地区的人类泡型包虫病属于地方流行病,在部分乡村的发生概率达到15%。本文研究如何利用遥感数据并基于地区景观特性获取该流行病清晰地空间危害分布图。遥感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人类居住地附近的草地或灌木是HAE传播的一个主要危险区域,从空间分布上看,这些区域是小型哺乳动物等中间寄主的聚集处。  相似文献   
56.
本文对12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进行了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癌41例,32.8%,转移性肝癌21例,占16%,肝囊肿者41例,占32.8%,肝海绵状血管瘤19例,占15.2%,肝脓肿2例,肝结核和肝肉瘤各1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检出率为腹部CT检出率的19.75%,CT是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7.
Coral Diseases in the Indo-Pacific: A First Record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rnfried  Antonius 《Marine Ecology》1985,6(3):197-218
Abstract. . The so-called "band" diseases of reef corals, the White Band Disease (WBD) and the Black Band Disease (BBD), were observed in the Red Sea and in the Philippines. Since they were previously known only from the western Atlantic,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 for the Indo-Pacific region. WBD is neither infectious nor contagious and the pathogen is unknown. BBD is highly infectious and contagious and is caused by the cyanophyte Phormidium corallyticum. Susceptibility to WBD occurs throughout the order Scleractinia, but the effects of the disease are most severe among Acroporidae. Susceptibility to BBD seems to be restricted to Faviidae, with Platygyra and Goniastrea species the most heavily afflicted. WBD cannot be influenced by any parameter tested so far. BBD can be enhanced by light and by water eutrophication, and its advance can be stopped by antibiotics. An active WBD seems to be a precondition for the origin of BBD.  相似文献   
58.
1990-1993年试验使用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感染获得成功。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环境及对虾体质对驿虾感染死亡率影响甚大,恶劣环境中的死亡率比优良环境中的死亡率出83.3%;体质差的对虾感染的后的24h死亡率是正常对虾的2.5-3倍。为此,在对虾虾养殖生产中除应注意消灭病原菌外,还应注意优化养殖环境与增强对虾体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本文对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选择、促产以及亲蟹培育、幼体培育、环境控制、饵料投喂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0.
新一代喹诺酮药物——6—F—喹啉—3—羧酸(商品名齐复康Ⅱ号)对中国对虾幼体的毒性,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24hLC_(50)分别为16.3、21.3、45.8(×10~(-6));48hLC_(50)分别为8.1、12.5、30.0(×10~(-6));安全浓度(SC)分别为0.6、1.3、3.8(×10~(-6))。试验表明此药对防治对虾幼体细菌性疾病效果明显。0.5×10~(-6)。每天施药一次,连续三天,育苗池水中细菌总数由30750ind./ml减少到6850ind./ml,其中在TCBS培养基上能生长的细菌由22400ind./ml减少到1090ind./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